黑纖米,源天然農場,花東縱谷,友善耕作,自然農法,范逸嫻,羅永昌,范宗宸,黑米,育種家,池上米,生態農業,嫁妝種子,台灣稻米,花東旅遊

  • 訂單查詢
    聯絡我們
    購物說明
    訂閱電子報
我的購物車
讀取中...請稍候

《商業周刊》第 1977 期|爸爸送我種子當嫁妝 育種家女兒與她的黑纖米農夫

  • 分享文章到

《商業周刊》第 1977 期

爸爸送我種子當嫁妝 育種家女兒與她的黑纖米農夫

  •  

封面故事| 撰文者: 游琁如 |出刊日期: 2025-10-02


羅永昌(左)與范逸嫻夫妻,耕種花東縱谷地勢最高的梯田,以自然農法打造出友善環境。(攝影者.羅芸)

初秋時節,車行花東縱谷,四周盡是層疊的綠。田間的翠綠與山脈的深綠交錯,正是最美的時刻。

源天然農場的主人羅永昌,與我相約在縱谷最高處的稻田。從台東市區出發,需一個半小時,車行過蜿蜒山路,像前往與塵囂隔絕的所在。

 

羅永昌與范逸嫻經營的源天然農場,是花東縱谷稻作海拔最高的田區之一。
向上無田、無上游污染,水源來自家族湧泉,清澈澄明,宛如為稻米準備的天然實驗池。

 

炙熱陽光下抵達田地,「先不要說話,安靜聽聲音。」羅永昌話音落下,周圍湧出大量的蟲與鳥鳴聲,層疊出現,鳴聲不停。
在田間交響樂結束後,羅永昌開始講述田裡的故事。

 

以生態思考田間設計,田埂與道路刻意留寬三到六公尺,犧牲的是產量,換來的是生態。

草叢、灌木得以保留,昆蟲有棲地,青蛙、鼠與蛇依序出現,天空重新看見老鷹。

夜晚,螢火蟲點點;白日,十多種青蛙輪番鳴唱,聲浪成了自然的心跳。

 

「要給牠們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,生態才會自己長好。」羅永昌說。

稻田的周邊,田埂上長滿雜草,他不將雜草完全去除,只稍微修整出稻田的邊界,好讓機械安全作業。

其餘地方則盡量不打擾,不用預防性藥劑,用苦茶粕防福壽螺,光合菌維持微生態,雜草多是人工修整。

 

講究自然的耕法,稻株雖然長得慢,卻根系扎實、莖稈強壯。颱風時節,當鄰田一片倒伏,這兒卻能守住底線。

田間的監測相機,也捕捉到穿山甲、大冠鷲、山豬家庭的身影,成為「友善耕作」最直觀的證明。

看似瑣碎的選擇,背後都是在回答同一個問題:如何先讓土地恢復健康?

 

在荒廢祖田裡聽見自然呼喚

 

羅永昌與范逸嫻夫妻倆原本在上海生活,工作穩定,生活便利。

但心裡始終有個聲音提醒,池上的祖田已荒蕪三十多年,如果不回去,或許會被徹底遺忘。

 

重回池上的第一眼,范逸嫻形容:「當時那片地貌彷彿小森林,雜草叢生、地勢起伏。」

與印象中池上多數筆直平整的稻田完全不同,但決定要種田,就得從整理出田地開始。

 


生態耕作 羅永昌正在碾米廠為黑纖米進行選色。(攝影者:羅芸)


生態耕作 充滿營養的黑纖米,是范逸嫻父親所研發而成的特殊米種。(攝影者:羅芸)


生態耕作 目前源天然農場生產白米、彩纖米與黑纖米共三種商品。(攝影者:羅芸)

兩人選擇恢復梯田,讓水緩慢流動;讓草叢養昆蟲、猛禽用來控制鼠蛇的多寡。

范逸嫻笑說,起初連家人都擔心:「收成養得活自己嗎?」但夫妻倆寧可少一點眼前收成,也要打造能長久運作的循環。

慢慢的,這片「不像稻田」的土地,長回了稻田的模樣,也長出了新的價值。

 

而真正讓源天然農場被記住的,不只是耕作方式,而是一粒跨世代的種子。

 

范逸嫻的父親,是長年服務於農業試驗體系的育種專家台大農藝學博士范宗宸。

他將高花青素的黑糯米,與口感較軟的糙米雜交,歷經十年選拔與DNA定序,育成一支兼具營養與風味的新品系:黑纖米。

 

這顆種子原本可能永遠留在種原庫裡,直到女兒「嫁給一位農夫」。

范宗宸將種子交給女兒,范逸嫻回憶:「那是爸爸送我的嫁妝。」她拿著種子,在自己的田裡開始播種。

 

黑纖米的特色,在於膳食纖維與抗性澱粉含量高,含有較高營養價值。

它能帶來飽足感,降低血糖負擔。黑色的米種出來了,夫妻倆與團隊先試吃,觀察其口感與消化上的感受,再逐步分享給更多人品嘗。

 

「市場真正需要什麼?我能種出什麼,同時不傷土地?」夫妻倆心想,池上一向是白米冠軍產區,最容易的做法是繼續把白米做好,

但他們更想在不額外加重農友負擔的前提下,讓稻米在營養與機能上向上升級,於是導入黑纖米,讓田區在適地適種的基礎上,增加附加價值。

 

黑纖米承載的不只是健康數據,更是一段跨世代的故事:

父親的育種心血,透過女兒與女婿,在田裡發芽,最後走上餐桌。

 

 

在花東縱谷,四季的風光孕育無數關於米的故事。

這裡的一顆種子,連結了育種家父親的夢想與農夫女婿的田,它從冷庫走進稻田,從稻田走上餐桌。

當科學的專業,遇見土地的堅持,夢想得以在田裡發芽。

 

📝 文章原文|《商業周刊》第 1977 期|爸爸送我種子當嫁妝 育種家女兒與她的黑纖米農夫